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体育健身

82年大陆致信蒋经国商谈统一,蒋提出要求,邓小平反问:这现实吗

时间:04-05 来源:体育健身 访问次数:212

82年大陆致信蒋经国商谈统一,蒋提出要求,邓小平反问:这现实吗

关注“张溥杰”,每天带您遨游知识的海洋。感谢您的支持!文/张溥杰编辑/张溥杰“蒋经国提出用‘三民主义’统一中国,这现实吗?”“你那个‘三民主义’在中国(大陆)搞了22年,1927年到1949年,中国(大陆)搞成了什么样子?”“‘中国人站起来了’是什么时候站起来的?是1949年,使中国人站起来的,不是蒋介石,而是共产党,是社会主义。”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先生给蒋经国以私人名义写了封信,言辞恳切,动之以情,晓之以义。7月25日《人民日报》将这封信公开发表,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。尤其是借用鲁迅先生“度尽劫波兄弟在,相逢一笑泯恩仇”更是引起海峡两岸中国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共鸣。其实这封信背后,是邓小平授意的,而且经由他本人审核的。同时也代表了大陆官方的意旨。面对大陆释放出的善意,蒋经国始终坚持要以“三民主义”统一中国,对此,邓小平表达了强烈不满,在会见海外华人的时候,义正言辞地说出了上述意见。1983年6月,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编辑与此同时,邓小平指出:“以‘三民主义’统一中国,至少是太缺乏现实感了。能用一千几百万人口的台湾的现实制度来统一10亿人口的大陆吗?我们曾经多次劝台湾当局,不要这样想,要搞一个你不吃掉我,我也不吃掉你的办法。”1978年以后,大陆方面确实在解决台湾问题上花了不少功夫。其中也不乏接近解决台湾问题的机会。毕竟,邓小平与蒋经国曾经是同学,彼此之间的想法,还是非常了解的。蒋经国问邓小平:你们为何围着一条大围脖蒋经国去莫斯科留学,其实是迫不得已。少年时期蒋经国曾是个热血青年,而且是个不折不扣的反帝国主义者。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惨案,正在上海读书的蒋经国,时年15岁,正是血气方刚的上海,他跟着其他青年一起,加入了反英、反日的大游行。当然,他也承担了后果,被学校开除,蒋介石只好让他去北京学习俄文。但是他又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游行,被警察关了两周。年轻时的蒋经国编辑后来他受五四思潮影响,说服父亲让他去莫斯科留学。当时国民党从元老子女中选拔出50人和其他人一起赴苏留学,经海参崴穿越茫茫俄罗斯国土,乘火车前往莫斯科。蒋经国与14岁的冯玉祥长女冯弗能,是其中最年轻的两人。而与他们一起去的,还有一位原名叫陈绍禹的青年,后来这个人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—王明。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,蒋经国成为了尼古拉同志,而且加入了共青团。一个月后,一名叫邓希贤的青年,从法国巴黎千里迢迢地跑了过来。他被安排到蒋经国所在的班上,担任党小组组长。而这位邓希贤,就是邓小平。年轻时的邓小平编辑求学时两人地交流还是非常热络,当时蒋经国是校刊《红墙》的编辑,而邓小平则是经常撰稿。对于邓希贤的文章,蒋经国很是喜欢,而且饭后经常与邓希贤等共产党人一起散步。当时邓小平等人总是围着一条蓝白相间的围脖。蒋经国对此非常不解,就请教邓希贤。邓希贤告诉他,在法国留学时,中国留学生经常勤工俭学当清洁工捡马粪,一天就能挣够一周的生活费。因为法国的清洁工,都是围这样的围巾,所以从法国过来的中国留学生,都有这么一条。质量挺好,也挺保暖,自然不舍得扔。莫斯科中山大学编辑一来二去,蒋经国渐渐与邓希贤等人熟悉了起来,而且对于他们的思想和品格,非常赞赏认同。每当邓希贤等人与国民党子弟留学生发生辩论时,蒋经国多会站在邓希贤他们一边。为此国民党子弟非常不满,质问他吃的是国民党的饭还是共产党的饭。而此时蒋经国也会机智地回答说,吃的苏联的饭。1926年“中山舰事件”传到莫斯科,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强烈不满,纷纷对蒋介石进行讨伐。身为蒋介石公子的蒋经国也跟着中枪。为排解烦闷,他找邓希贤一诉衷肠。中山舰事件编辑邓希贤帮其分析了问题,最后告诉他,人固然无法选择家庭出身,但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。只要你与父亲的错误行为划清界限,站在人民一边,大家自然会体谅你。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蒋经国感到宽心不少,也觉得邓希贤确实是个能力很强,原则很强,而且是个值得信赖之人。当年年底,因为革命需要,邓希贤奉命回国。得知消息的蒋经国感怀良久,同学很多,益友难得。宋美龄阴阳怪气地代回消息对于大陆方面的来信,蒋经国选择了已读不回。因为他心里明白,此信虽是以廖承志名义所写的私人信件,但背后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大陆官方。为什么大陆方面要以廖承志的名义给蒋经国发消息呢?不仅因为廖承志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,更因为他与蒋经国也有着非同寻常的过往。1924年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时,与蒋介石都是孙中山亲自任命的军校编辑廖承志父亲是廖仲恺,1924年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时,与蒋介石都是孙中山亲自任命的军校领导人。当年廖承志随父母来广州读中学,与蒋经国同住黄埔军校。廖仲恺比蒋介石大10岁,蒋经国喊廖仲恺为“世伯”。廖承志比蒋经国大2岁,蒋经国喊廖承志为“世兄”,说两人是“发小”,并不为过。1925年,蒋经国去苏联留学时,两人依依惜别。谁知这一年8月20日,廖承志父亲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杀害。廖仲恺与何香凝编辑母亲何香凝就带着廖承志去了日本,他考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,1928年毕业,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蒋经国心里也清楚,长时间已读不回,反而显得落了下乘。于是他便搬出了自己的继母、蒋介石的遗孀——宋美龄,让其以长辈的名义回复。1982年8月17日,人在美国的宋美龄公开回复,上来便说“承志世侄”。这倒也能说得过去,毕竟她与蒋介石廖仲恺是平辈的。廖承志以兄长的名义给蒋经国写信,宋美龄以长辈名义回信,显然是刻意强调。宋美龄说,看了你的电函,本想一笑置之,但是想到了几十年前的事情。很显然,宋美龄开始追溯过往,大谈当年蒋介石是如何对廖承志手下留情的。28岁时的廖承志编辑廖承志1932年在上海从事地下活动时,被国民党特务逮捕。母亲何香凝在国民党元老中,四处奔走,请求能够释放独子。蒋介石顾及旧情及党内大佬感受,最终同意释放。抗战中期,身为南方局委员的廖承志再次落入国民党手中,被解往重庆监禁。蒋介石深思熟虑之后,再予释放。所以宋美龄在回信中,阴阳怪气地说:“抗战前后,若非先总统怀仁念旧,则世侄何能脱囹圄之厄,生命之忧,致尚希冀三次合作,岂非梦呓?又岂不明黄台之瓜不堪三摘之至理耶?”宋美龄虽然逞了口舌之快,但是并没有阻碍邓小平与蒋经国这两个昔日同窗之间,试图破冰的决心。邓小平惋惜:经国死得太早了而大陆方面之所以让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信,是因为1982年7月初,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,提到“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”,并表示 “要把孝顺的心,扩大为民族感情,去敬爱民族,奉献于国家”。大陆方面这才做出了回应。而且这也不是大陆方面第一次给蒋经国致函。邓小平编辑1978年以后邓小平复出,蒋经国就曾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两岸问题。当时大部分与会者认为,两岸关系会比较缓和。但是蒋经国却不以为然,认为太过乐观。他自认对邓小平比较了解,两岸情势也会变得复杂。1979年1月1日,美国与中国台湾当局“断交”,与新中国建交。据蒋经国日记记载,他为此难受了很久,并且对大陆的情感变得复杂起来。与此同时在这一天,我军停止对金门地区的炮击,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武装攻击。与此同时,全国人大发表《告台湾同胞书》,提议两岸开放经贸、旅行和通邮。面对大陆的善意,蒋经国相当敏感。但他也不得不承认,长此以往,对台湾必然是利大于弊。蒋经国编辑时代洪流浩浩荡荡,海峡两岸都希望可以早日结束敌对、隔绝的状况。说到这,离不开一个叫沈诚的中间人。沈诚是浙江人,和蒋经国算是同乡。毕业于国民党中央陆军官校和台湾陆军大学参谋班特四期,曾经担任蒋经国机要秘书,深得其信任。1980年左右沈诚前往香港出任《新香港时报》社长兼总编辑,在蒋经国的默许下,游走于两岸之间。他还曾经帮蒋经国回溪口老家,拍了一些照片。蒋经国晚年编辑1982年10月6日,邓颖超在北京接见了沈诚。沈诚“暗示今天台北的气候,还不是谈判时机”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也拿出了十足的诚意,表示“国共合作是平等的合作,平等的商量,不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而是国共两党商谈。”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大陆的想法传达给蒋经国,也为了能够带来蒋经国的真实想法,沈诚成为往来两岸间的“密使”。蒋经国编辑在沈诚的运作下,蒋经国不再坚持旧有的“三不”(不接触、不谈判、不妥协)政策,表示“官民有别”,对纯粹民间的接触、交流,采取“不鼓励’、“不支持’、“不压制”的新“三不”政策。为了照顾岛内各方声音,蒋经国明面上强调不与大陆官方接触,但又让沈诚作为密使与大陆领导人沟通,并准备正式派出代表晤谈,说明蒋经国晚年并非铁板一块,也想在悠悠中华历史上留下正面形象。遗憾的是,正式代表还未成行,蒋经国于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逝世。其实蒋经国晚年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,邓小平对此也非常担心。但这一天还是来临,邓小平不无遗憾地说: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,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的合作。可惜,经国死得太早了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体育健身